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长江保护法》关于“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总体要求,由李志威教授、程怀玉副教授指导的“碧水青春护汉江,科技赋能生态性”实践队开展专题调研。
本次实践以“科技赋能流域治理,创新引领生态保护”为主题,采取“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生态评估”三位一体的调研模式,系统参观学习汉江流域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探寻长江生态保护的科研密码,在潜江田关枢纽和虾稻基地调研水利工程与生态农业的协同发展,在襄阳古城和崔家营航电枢纽见证古今治水智慧的传承创新,在丹江口水利枢纽感受大国重器的科技魅力。
通过实地参观、实验分析、技术交流等多元方法,团队致力于为长江大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汉江实践方案。
武汉站——聚焦水生实验室,解码长江生态密码
7月13日,实践队前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调研活动。首站来到藻种库,李天丽老师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微藻研究的重要意义,展示了保存的4000多株微藻资源,并讲解了藻种库在优质藻种筛选评价、科研用藻种供应等方面的四大功能。通过“蓝眼泪”藻华等生动案例,队员们深入理解了藻类研究的生态价值,还在李老师指导下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微藻的微观世界。


随后,实践队来到斑马鱼培育中心进行参观。在这里,队员们观察到了斑马鱼从胚胎到成体的完整发育过程,了解到中心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实验用斑马鱼,并通过二维码信息系统管理科研数据。黄色雄鱼与蓝色雌鱼的鲜明对比,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生命科学的奇妙。

在学术报告会上,熊雄老师以“微塑料污染研究”为主题作了精彩报告。他系统介绍了污染物从发现到管控的全过程,特别强调其团队在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的研究发现与国外模型的差异,体现了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熊老师鼓励科研人员要敢于质疑权威,善于从异常数据中发现新问题。高欣老师则重点讲解了长江生态保护工作,详细解读了十年禁渔政策的科学依据,用白鲟灭绝和中华鲟濒危等案例说明了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并介绍了禁渔政策实施以来江豚等物种数量回升的积极成效。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深刻认识到水生所的科研工作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从微观的藻类研究到宏观的流域生态保护,为长江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队员们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更被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染,对我国生态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潜江站——探秘田关枢纽,解码虾稻共生
7月14日,实践队赴潜江开展调研。上午,团队前往田关水利旅游区学习,实地参观了田关泵站与分洪闸等水利设施,深入了解其在汉江防洪中的关键作用。队员们重点学习了灌排结合系统的智能调度原理,认识到这一系统如何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为周边农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下午,实践队来到熊口镇赵脑村调研“虾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调研,队员们系统了解了该模式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机制。村里通过土地整治建成的标准化虾稻基地,采用“三权分置”流转模式实现规模经营。独特的“稻田+环形水沟”设计和“四池三坝”尾水处理系统,充分体现了生态循环理念。调研发现,该模式使亩均年收入提升4000元左右,但同时也面临着利润提升难、劳动力老龄化等发展瓶颈。


这一天的调研形成了鲜明对比:上午的田关枢纽展现了宏观水资源调配的治水智慧,下午的虾稻共作则体现了微观生态农业的创新实践。此次调研让实践队队员更加坚定了“把论文写在江河湖库上”的信念,未来将努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实践,为流域治理贡献专业力量。
钟祥站——聚焦莫愁困境,解码文旅生态平衡密码
7月15日,实践队赴湖北钟祥莫愁湖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与湖泊生态健康”调研。
尽管38℃高温,团队仍高效协作:水文组操作DS500水质分析仪,环境组记录水体特征,文化组走访古建筑与民俗展馆,展现跨学科研究能力。莫愁湖兼具历史文化与生态功能,但近年旅游开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生态平衡。团队调研发现:莫愁湖南岸、北岸水质分别呈现溶解氧异常、电导率偏高等问题,可能与农业活动、旅游开发有一定关系。


不过受条件限制,部分数据未能采集。建议采取农业截污、旅游升级、文化保护等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调研结果也进一步佐证,必须时刻协调保护与发展,才能守护好历史文化名湖。
襄阳站——智慧襄阳行,古今智慧的交融与创新
7月16日,实践队来到汉江中游的襄阳开展调研。在襄阳市水利与湖泊局,队员们深入了解汉江中游防洪体系的战略意义,学习“工程固防、科学调度、分洪缓冲”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智慧水利平台的展示令人印象深刻,这个“防洪数字大脑”能实时监测各类水利数据,AI系统可快速识别堤防险情。而在鱼梁洲的水质实验中,队员们发现游泳活动会显著影响水质,这为亲水活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傍晚探访襄阳古城时,古代石城的治水智慧与现代监测技术的完美结合,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古今治水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7月17日,实践队来到了崔家营航电枢纽。队员们参观了发电厂房,了解了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的创新设计,见证了枢纽5700余天的安全运行记录。在千吨级船闸,精密的水位控制系统展现了现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术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该枢纽的生态保护措施,如竖缝式鱼道和鱼类增殖站,完美诠释了“在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这两天的实地参观学习,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从襄阳古城的治水智慧到现代航电枢纽的生态设计,汉江治理始终秉持着人水和谐的理念。现代水利工程正朝着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为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典范。这次调研不仅让队员们收获了专业知识,更增强了对水利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丹江口站——一江清水润北国,数字智慧守安澜
7月18日,武汉大学实践队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龙头”丹江口水利枢纽开展调研。队员们实地参观学习了这座库容达339.5亿立方米的国之重器,重点调研了数字孪生大坝系统、水质监测体系及生态产业发展情况。
在坝顶,队员们见证了从1958年肩挑背扛到现代数字孪生技术的跨越。通过12颗遥感卫星、7架无人机组成的监测网络,大坝位移精度可达0.02毫米。在水质监测中心,“天-空-地”立体监测系统能精准识别0.01平方米的油污污染,确保输水水质100%达标。在生态产业园,队员们看到了移民安置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如每小时灌装3万瓶的柑橘饮品生产线。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丹江口水利枢纽不仅承载着“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更展现了现代水利工程在智能监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创新突破。队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所见转化为科研动力,为国家水网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为期六天的汉江流域调研实践,为武汉大学“碧水青春护汉江”实践队开启了一扇认识母亲河的智慧之窗。从水生所的微观世界到丹江口的大国重器,从田关枢纽的智能调度到虾稻共作的生态循环,从莫愁湖的保护困境到襄阳古城的治水智慧,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汉江两岸,用专业解码生态密码。
此次调研既是一次科技赋能的治水探索,更是一场知行合一的青春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守护一江清水,需要传承“十万大军战汉江”的奋斗精神,更需要创新“数字孪生护安澜”的现代智慧;实现人水和谐,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发挥科技力量;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实践队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继续秉持“把论文写在江河湖库上”的信念,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科研创新的源头活水,为推进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让汉江这一泓清水永远滋养中华大地。
(编辑:董云霞 审核:左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