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28日, “共融共生”全球水利与可持续发展之新加坡调研实践队,先后访问交流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通过学术交流、实验室参观和校园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新加坡在水资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进理念与实践。学院程勇刚副教授、邓力源老师带队指导。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态与工程的平衡之道
7月26日,实践队首站抵达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著名学者Xixi Lu教授以《Soils,Rivers/Canals and Their Managements》为题,解析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的挑战与突破。他指出,尽管高度渠道化的排水系统提升了城市排涝效率,却也弱化了河流的生态功能。为此,新加坡推行“ABC水计划”(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将水利设施转化为兼具功能性与公共价值的城市空间。这一案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工程技术与生态平衡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系三位博士生结合自身研究,从课题适应、批判性思维到气候变化对河流系统的影响,分享了科研心得。他们的经验为本科生队员揭开了学术研究的面纱,激发了探索热情。
队员们漫步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感受其融汇自然与科技的学术氛围,进一步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校园规划中的实践。


南洋理工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教育典范
7月28日,实践队到访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CEE)。SHI Chao教授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前沿课程体系,涵盖智慧城市、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并强调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他特别指出,南洋理工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与跨学科研究,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

在参观水力学实验室时,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大型水槽、智能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直观感受到南洋理工大学“以实践驱动创新”的教育理念。实验室与政府、企业的紧密合作,更凸显了产学研结合的显著成效。队员们徜徉于NTU被誉为“花园校园”的绿色空间中,深切体会到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次调研不仅拓宽了队员的国际视野,更揭示了水利学科的发展趋势——从单一工程技术向生态、社会、政策多维度融合转变。新加坡两所顶尖学府的实践经验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平衡。队员们表示,将以此为激励,在水利与环保领域深耕探索,贡献青年智慧。
(编辑:董云霞 审核:左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