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返回旧版|English

首页 > > 正文
狮城治水记:探索新加坡“工程-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水智慧

通讯员:邓力源 ;发布时间:2025-08-05  点击数:

近日,“共融共生”全球水利与可持续发展之新加坡调研实践队深入狮城,解码其从“水困之城”到“全球水智慧标杆”的转型密码,依次赴滨海堤坝、中央集水区、双溪布洛湿地及加冷河,探索新加坡在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20的国土上,如何实现水安全与生态共赢。

滨海堤坝:破解城市水危机的“多面手”

站在滨海堤坝上,实践队员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城市的生存智慧。这座堤坝,既是蓄洪库容达1000万立方米的防洪屏障,又是市民休闲的滨海公园。展览馆里队员们了解到,“多元水源”策略以雨水收集、新生水与淡化水生产、废水回收再利用为核心;“源头-路径-受体”防洪理念,通过多维度施策增强排水系统灵活性;深层隧道污水处理系统(DTSS)高效解决土地资源紧张下的污水集中处理问题。这些实践充分印证,通过系统规划、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能推动水利工程与城市生态、民生需求协同共生。

中央集水区:热带雨林里的“生态水厂”

穿过茂密的热带雨林,实践队来到了新加坡的水源地之一——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2000公顷的原始森林如同巨大的绿色海绵,每年自然过滤雨水900万吨。麦里芝蓄水池畔,队员们观察到27种指示性鸟类在此栖息,它们的存在成为水质最好的证明,其生态排水系统集“拦、滞、蓄、净”功能于一体,大量使用滞水池、湿地与自然缓坡等绿色基础设施,取代传统水泥渠,高度契合“低影响开发”理念。在这里,自然与科技达成了完美和解。

双溪布洛湿地:会“治病”的红树林

踏入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咸腥的海风夹杂着红树林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行至红树林核心区,大片根系裸露、树干笔直的红树植物(如秋茄、海红树)构成独特景观,它们以特殊呼吸根系固土防侵蚀,并吸附水体污染物,是天然水体净化器与生态缓冲带。队员们观察到活跃的弹涂鱼群、巨蜥及多种鸟类,切身体会到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乐园。然而,潮滩边漂浮的城市垃圾与自然环境形成刺眼对比,这引发了实践队对城市水资源治理中人类行为边界与责任的思考。

加冷河:给河道“做微创手术”

碧山宏茂桥公园内,改造后的加冷河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城市河道的认知。曾经笔直的混凝土排水沟,如今变成了蜿蜒的自然河道,通过拓宽河漫滩和引入自然河岸植被,不仅大幅提升了河道的防洪能力,同时增加了洪水滞留空间,有效缓解了下游城市内涝风险。市民们在河畔步道散步、在自然游乐区嬉戏,人与水和谐共处的场景随处可见,这幅景象背后是新加坡“活力、美观、清洁”(ABC)水计划的成功实践。加冷河修复工程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到,水利工程不再仅仅是单一功能,而是城市规划与生态智慧的结晶,为全球城市河道治理提供了实践范本。

通过此次学习实践,队员们深入领悟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的系统经验——滨海堤坝多功能集成、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双溪布洛湿地生态净化、加冷河工程自然化河道改造……这些水利工程展现了“工程-生态-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为未来投入国家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编辑:董云霞 审核:于敏 左志香)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8号电话:027-68772215学院邮箱:sdxy@whu.edu.cn

Copyright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