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下午7点,水利工程系研究生第五党支部十月理论学习会在工学部八教8111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由党支部书记郝佳同志主持,党支部全体成员参加本次会议。会议包括两项议程:理论学习与党员集中大课培训心得分享,其中理论学习的主题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本次会议第一项议程为理论学习。本次理论学习由党支部书记郝佳同志主持,通过领读原文、交流研讨等形式,带领支部成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向、历史必然》。

学习伊始,郝佳同志带领全体与会成员研读原文,结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脉络和生动实例,阐释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郝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她号召全体同志务必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坚定拥护者、积极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同志们踊跃发言,交流彼此的感悟。与会成员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必须从历史规律中汲取智慧,深刻认识到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祖国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祖国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通过此次深入的学习,党支部全体同志进一步领悟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积淀的宝贵财富,是维系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每位党员都应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以实干担当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本次会议第二项议程为党员集中大课培训心得分享。与会同志围绕2025年10月23日举办的党员基本培训第二次集中大课内容,结合自身的学习、科研与生活实践,踊跃发言,畅谈感悟,现场交流氛围十分热烈。

在党员基本培训第二次集中大课中,全体同志系统学习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谢春涛教授对党领导民族复兴四个历史阶段的精辟阐述,朱孔军书记关于青年使命担当的深刻讲话,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学习不仅是一次系统的理论学习,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本次交流深化了对党史学习意义的理解。同志们普遍感到,党史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科研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斯航同志生动地比喻道:“我们科研中遇到的‘雪山草地’和‘娄山险关’,恰恰需要党史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来跨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烽火岁月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党的奋斗史为我们在学术道路上应对挑战、攻克难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大家认识到,学习党史,就是要从中汲取“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智慧,既要坐得住“冷板凳”,也敢闯“创新无人区”。
其次,本次交流聚焦于如何将党员担当落到实处。“担当”这一宏大的词汇,在交流中被具象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实践。党支部书记郝佳同志分享道,认真完成每一次实验、严谨处理每一组数据,就是在履行党员的担当;陈新梁同志结合在“江西省赣抚平原数字孪生建设项目”中的经历,分享了国家“五年规划”的战略蓝图如何转化为基层一线的具体行动,真切体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制度优势。同志们一致表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之间”、“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将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伟业。
最后,同志们阐释了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王天诣同志从“生活一团乱麻”的困惑出发,提出了民族复兴“向内求”的新视角。他认为,复兴并非要求每个人即刻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首先要求我们勇于面对自身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努力成为一个优秀、靠谱、认真的人。这种从“小我”做起、在平凡中锤炼党性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共鸣。大家认识到,千千万万个稳固有力的“科研螺丝钉”,正是构筑民族复兴宏伟大厦的坚实基础。只有将个人成长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我”,奋斗才有方向,人生才有价值。
至此,水利工程系研究生第五党支部十月理论学习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历史智慧,到科研攻坚中党员担当的生动实践,本质上都源于同一种精神力量——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以扎实行动服务国家需要。通过学习,我们既筑牢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根基,也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行动自觉。全体同志必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前行力量,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精耕细作,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共同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